環境物聯網崛起!3GPP × IEEE × Bluetooth SIG 領軍建構無電池 IoT 新紀元
- 張博閎
- 科技
- 虛擬通路
- DIGITIMES
近期3GPP與IEEE及Bluetooth SIG紛紛加入環境物聯網(Ambient IoT)的陣容,英特爾(Intel)、高通(Qualcomm)、英飛凌(Infineon)等領導廠商共同籌組環境物聯網聯盟(Ambient IoT Alliance;AIoTA)。DIGITIMES研究報告指出,環境物聯網開始受到產業關注的意義在於:
- ESG、碳管理指標對企業益發重要,無需電池即可運作的物聯網裝置,將更有利於企業發展物聯網業務。
- 環境物聯網可望解決應用服務營運商,過去需定期更換物聯網裝置電池的維運痛點,有利加速更多物聯網應用落地商轉。

DIGITIMES分析師鍾易良認為,過往物聯網裝置均仰賴模組化的整合,包含感測模組、通訊模組及電池模組;在裝置的壽命上,受電池模組的儲電能力、裝置待機與喚醒週期或喚醒頻率、連線品質及訊號干擾等各項用電因素影響,經常需要進行例行、非例行性的更換,在大規模部署時,為使維護人力最佳化,亦有可能針對尚有蓄電的裝置進行電池的預防性更換,裝置電池的成本及維護人力成本均為營運商營運上的痛點。
據環境部資源循環署數據示,2015年全台電池回收總量為4,414公噸,至2024年成長為4,855公噸,而值得關注的是,鋰電池比重大幅增加,並預估在未來的6~7年間,將會突破1萬公噸。對於環保意識與法規日益提升的今日,數以千萬、億萬計的物聯網感測裝置電池可能造成的環境公害,儼然已成為當今需重視的環境議題。
環境物聯網從環境中的光伏、射頻、熱電、壓電進行能量收集(Energy Harvesting;EH)成為具有能源中和(Energy Neutral)、「無電池自供電」的物聯網裝置。英國的皇家郵政(Royal Mail)將環境物聯網應用在85萬個可重複使用的郵件籠車(yorks)上,即時化與可視化讀取資產編號、位置、溫度與濕度數據等標籤資訊,搭配減少航班、改用氫化植物燃料與小型車電氣化後,每件包裹二氧化碳當量降幅約為20%,總體碳排放較2020~2021年減少25%,其中,範疇一、二(Scope 1、Scope 2)直接與能源間接碳排放降27%、範疇三(Scope3)其他間接碳排放降24%,在ESG表現領先同業。
展望未來,除了由業界領導廠商共同籌組的環境物聯網聯盟合力促進環境物聯網在各通訊協定間能充分支援,歐盟在積極發展太空經濟期間更成立Ambient 6G專案,結合產學研能量支持6G轉型及產業發展,並為能源中和的未來更與通訊自主立下里程碑,歐盟當地產業發展應強化上游材料、中游關鍵組件,以及下游整合模組等環節能力,並透過研發補助、產學示範與合作鏈結供應上下游需求,以提升全鏈自給與競爭力。